博客
关于我
MySQL要点总结二
阅读量:788 次
发布时间:2023-02-13

本文共 199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

InnoDB 内存结构与存储优化

一、InnoDB 的内存结构

InnoDB 是 MySQL 的一个高性能数据库引擎,其核心内存结构包括 Buffer Pool、Change Buffer 和 Log Buffer 等关键组件。这些结构的有效管理对数据库性能至关重要。

Buffer Pool 的概念

Buffer Pool 是 InnoDB 最核心的内存缓存结构,用于缓存表数据和索引数据,显著减少磁盘 IO 操作。Buffer Pool 由两部分组成:缓存数据页 (Page) 和描述缓存数据页的控制块 (Control Block)。控制块存储表空间 ID、数据页号、缓存页地址等信息。Buffer Pool 默认大小为 128M,每个 Page 大小为 16K,控制块大小约为 800 字节。

Buffer Pool 的 Page 管理机制

Buffer Pool 中的 Page 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 Free Page:空闲的缓存页,未被使用。
  • Clean Page:已加载到内存且未被修改的缓存页。
  • Dirty Page:已加载到内存并被修改的缓存页。
  • Buffer Pool 初始化时,内存会被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块和缓存页,空闲的控制块会被组织成 Free List 链表。需要加载数据时,InnoDB 会从 Free List 中取出空闲控制块,填充数据页信息,并从 Free List 中移除该节点。

    Change Buffer 的概念和作用

    Change Buffer 是用于优化二级索引 (辅助索引) 页更新的缓冲区。当对普通索引执行 DML 操作时,如果数据页未命中 Buffer Pool,InnoDB 会将变更信息缓存到 Change Buffer,待数据页读入内存时再进行合并和恢复。这样可以减少磁盘 IO 操作,提升性能。

    Change Buffer 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场景:

  • 对于唯一索引和主键,必须直接加载数据页,Change Buffer 无法使用。
  • 对于普通索引,Change Buffer 能显著减少磁盘 IO 操作,尤其适用于写多读少的业务场景。
  • Log Buffer 的概念和作用

    Log Buffer 是用于存储需要写入磁盘的日志数据。每次更新操作都会产生重做日志 (Redo Log) 和回滚日志 (Undo Log)。Log Buffer 内存满时会自动刷新到磁盘,避免磁盘 IO 操作过频。Log Buffer 的大小默认为 16M,可以通过调整 innodb_log_buffer_size 参数进行优化。

    二、InnoDB 的存储结构

    InnoDB 的存储结构包括表空间、数据字典、双写缓冲区、重做日志和撤销日志等核心组件。

    InnoDB 磁盘结构
  • Tablespaces:表空间是存储表数据的逻辑容器,包括系统表空间、独立表空间、通用表空间、撤销表空间和临时表空间。
  • Double Write Buffer:用于解决部分页写失效问题,InnoDB 会在磁盘上预留空间存储数据页的部分写入内容,避免因机器宕机导致数据丢失。
  • Redo Log:存储数据页的物理修改操作,用于在故障恢复时重建数据。
  • Undo Log:用于事务回滚,存储数据变更操作的日志。
  • 表空间文件结构

    系统表空间包含 InnoDB 数据字典、Double Write Buffer、Change Buffer 和 Undo Log 等关键组件。独立表空间则用于存储单个表的数据文件。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由系统表组成,存储表、字段和索引的元数据,位于 InnoDB 系统表空间中。

    双写缓冲区

    双写缓冲区用于解决部分页写失效问题。当 InnoDB 写入数据页时,会预留一定空间在磁盘上等待完整写入完成。若在写入过程中发生宕机,InnoDB 可通过重做日志恢复未完成的写入,避免数据丢失。

    三、索引优化

    索引优化是提升 InnoDB 性能的关键。合理设计索引可以显著减少查询时间和磁盘 IO 操作。以下是常见优化方法:

  • 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使用主键索引、唯一索引和普通索引,根据查询需求选择最优索引类型。
  • 避免过多索引:过多索引会增加写操作的开销,不利于数据库性能。
  • 使用覆盖索引:确保查询条件完全包含在索引中,减少索引查找时间。
  • 四、事务原理

    InnoDB 采用严格的乐观并发控制机制,通过读写锁机制确保数据一致性。事务管理包括事务开始、执行、提交和回滚等步骤。

    锁机制原理

    InnoDB 使用行锁机制,锁类型包括共享锁和排他锁。锁机制确保在并发访问时,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索引的存在可以减少锁等待时间,提升并发能力。

    五、锁机制原理和索引优化

    锁机制和索引优化是 InnoDB 性能优化的两大核心方面。合理的索引设计可以极大减少锁等待时间,提升数据库吞吐量。

    转载地址:http://hodfk.baihongy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MySQL的DATE_FORMAT()函数将Date转为字符串
    查看>>
    mysql的decimal与Java的BigDecimal用法
    查看>>
    MySql的Delete、Truncate、Drop分析
    查看>>
    MySQL的Geometry数据处理之WKB方案
    查看>>
    MySQL的Geometry数据处理之WKT方案
    查看>>
    mysql的grant用法
    查看>>
    Mysql的InnoDB引擎的表锁与行锁
    查看>>
    mysql的InnoDB引擎索引为什么使用B+Tree
    查看>>
    MySQL的InnoDB默认隔离级别为 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为啥能解决幻读问题?
    查看>>
    MySQL的insert-on-duplicate语句详解
    查看>>
    mysql的logrotate脚本
    查看>>
    MySQL的my.cnf文件(解决5.7.18下没有my-default.cnf)
    查看>>
    MySQL的on duplicate key update 的使用
    查看>>
    MySQL的Replace用法详解
    查看>>
    mysql的root用户无法建库的问题
    查看>>
    mysql的sql_mode参数
    查看>>
    MySQL的sql_mode模式说明及设置
    查看>>
    mysql的sql执行计划详解
    查看>>
    mysql的sql语句基本练习
    查看>>
    Mysql的timestamp(时间戳)详解以及2038问题的解决方案
    查看>>